摘要
|
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來水,有一些看不到的金屬離子溶解在水裡,以鈣和鎂這兩種金屬離子為最大宗,我們即使喝下肚,可能也感覺不出特別的差異,但是當溶有很多鈣、鎂離子的水放在水壺裡煮乾,可以發現水壺邊會出現一圈又一圈的水垢,這種溶有大量鈣、鎂離子的水我們就稱之為硬水。我們將水質依據水中鈣離子和鎂離子含量的多寡而分為「硬水」與「軟水」。
在化學的世界裡,化學家們有種專門用來夾住金屬離子的分子,叫做螯合劑,其中一個常用的螯合劑叫做 EDTA,當它碰到金屬離子時,緊緊的把金屬離子夾在中間,讓這些金屬離子不會再亂跑。另外我們還需要一個工具能夠提醒我們水中已經沒有離子,而且最好可以透過顏色的變化告訴我們離子已經抓光光!這種分子叫做指示劑。
有了工具以後,先把指示劑加到我們想知道硬度的水裡,然後用EDTA一點一點的抓走鈣鎂離子,等著指示劑告訴離子被抓光光的時候,我們只要我們知道加進去的螯合劑量,就能推斷這個水的硬度啦 !
化學車和科普列車帶著這些設備,收集各地方的水,和同學一起做實驗,畫出一個台灣各地的軟硬水地圖,你們學校或是家裡的自來水,是軟還是硬呢 ?
|